| EN

新闻中心

学术讲座|王以政院士 TRPC6与阿尔茨海默病判断

2025年03月21日

2025年3月17 日,昌平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张岱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王以政教授进行了题为“TRPC6与阿尔茨海默病判断”的学术报告,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主题报告。


图片18.png

张岱研究员主持


王以政教授于202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现任复旦大学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复旦大学脑科学转化研究院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军事医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以政教授的主要研究方向为神经疾病、视觉与类脑计算,长期从事神经生物学领域研究,系统研究了离子通道和离子稳态影响神经细胞存活与发育机理及其对神经疾病的病理意义;回答了神经营养因子调控神经元存活依赖的钙离子来源、神经发育和可塑性钙来源的关键问题;揭示了TRPC6在缺血性脑损伤与Aβ淀粉样蛋白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领导团队开展生物视觉启发的类脑计算研究,提升了复杂背景下低慢小目标检测跟踪能力。


图片19.png

王以政教授分享报告


讲座背景: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进行性神经退行性疾病,目前尚无有效治愈方法。尽管针对β淀粉样蛋白(Aβ)的免疫治疗在清除A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研究表明,即便清除了Aβ,患者的认知功能并未得到显著改善。此外,针对β或γ分泌酶的抑制剂也因严重副作用而面临挑战。因此,寻找新的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成为AD研究的重要方向。 


讲座内容:

王教授首先展示了TRPC6(经典瞬时受体电位6型)在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中的潜在价值。TRPC6通过介导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诱导的神经元生存机制,促进神经结构和功能可塑性。研究发现,TRPC6的减少与AD或认知障碍的发生密切相关。在AD小鼠模型中,TRPC6通过减少Aβ水平,显著提高了空间认知功能,这一过程与APP(C99)的切割有关。 

进一步,王教授开展了一项正在评估外周血TRPC6 mRNA作为AD早期诊断标志物的可行性的全国多中心临床试验,该试验自2020年启动,于2023年完成数据统计。初步结果显示,TRPC6 mRNA水平与Aβ PET(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的脑区沉积呈负相关,尤其是在认知损伤的早期阶段。这一发现表明,外周血TRPC6 mRNA水平可能作为中枢神经系统AD病变的早期指标。此外,团队研究基于以上结果进一步发现,TRPC6 mRNA水平在正常认知个体与AD患者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且与Aβ PET的标准化摄取值(SUVR)相关。TRPC6 mRNA水平的变化与Aβ的病理变化一致,尤其是在AD早期阶段。这一发现为AD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并可能成为区分认知正常(CU)与AD患者的重要指标。

目前,研究团队正在进一步探索TRPC6 mRNA的阈值及其作为轻度认知障碍(MCI)和AD诊断标志物的临床价值。此外,研究还关注TRPC6表达量随衰老的变化,以及TRPC家族其他成员在AD中的潜在作用。这些研究将为AD的早期干预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05.png

      科研人员提问与交流


王以政教授此次讲座吸引了脑科学及相关领域科学家、科研人员及学生参会。在讲座内容结束后,王教授与参会人员就血脑屏障对外周血TRPC6水平的影响、TRPC6主要表达的细胞类型及其表达量随衰老的变化、以及TRPC家族其他成员的分布特点及其在AD中的潜在功能等方面展开了热烈讨论。


昌平实验室开展学术讲座系列活动,邀请知名学者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努力打造特色化、专业化、品牌化学术交流活动,为打造世界一流生命科学创新高地提供良好学术平台。


最新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