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十年中,蛋白质折叠问题一直是结构生物学和生物物理学的核心难题。随着深度学习方法,尤其是AlphaFold2的突破,蛋白质结构预测迎来了革命性的飞跃。然而,这些方法主要针对的是“正确折叠”的单体蛋白,对于那些在疾病发生中发挥关键作用、具有高度结构多样性的淀粉样蛋白(amyloid fibrils)却仍力不从心。昌平实验室陈明辰团队在PNAS上发表了题为“Generating the Polymorph Landscapes of Amyloid Fibrils Using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ibbonFold”的研究论文。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RibbonFold方法,通过引入“丝带构象假说”并在深度学习模型中施加结构约束,首次系统性预测并重现了多种淀粉样蛋白的构象多态性,为理解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相关病症的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窗口。
2025年4月2日,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曹云龙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严欢教授进行了题为“从‘找受体’到‘造受体’—病毒功能性受体的鉴定与设计”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多种冠状病毒的共同受体ACE2的鉴定过程以及入侵机制的研究,及病毒受体研究对“冠状病毒定制化受体”人工设计的启发和其成功应用的案例。
为加强脑科学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推动神经影像处理前沿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昌平实验室将于2025年4月12日- 13日举办“首届昌平实验室脑功能前沿论坛暨DeepPrep讲习班”。本次会议旨在通过学术研讨与技术培训相结合的方式,促进领域内专家学者的深度交流,助力脑功能与神经影像分析走向智能化、精准化的大数据时代。
近日,昌平实验室刘志博团队及合作者在肿瘤学领域权威期刊Cancer Discovery(IF = 29.7)发表题为“CTR-FAPI PET enables precision management of medullary thyroid carcinoma”的研究论文。这项临床研究表明,靶向共价放射性药物CTR-FAPI能显著提高甲状腺髓样癌(MTC)转移病灶的检出率和识别准确度,将现有方法的66%提升至98%。这一成果为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提高手术治愈率提供了有力支持。图1. 在甲状腺髓样癌诊断中,68Ga-CTR-FAPI相比于金标准¹⁸F-脱氧葡萄糖展现了显著优势甲状腺癌在我国
抗PD-1/PD-L1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法虽然革新了癌症的临床治疗模式,但肿瘤患者体内PD-L1或HLA-I的异常表达仍然显著影响其疗效[1]。近年来,多项研究利用CRISPR/Cas9筛选技术系统性揭示了调控肿瘤细胞PD-L1和HLA-I表达的关键因子[2-5]。然而,受传统CRISPR筛选体系分辨率的限制,目前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层面的调控机制解析,而对位点层面的精细调控网络仍缺乏深入理解。值得注意的是,肿瘤基因组中的体细胞突变可以通过调控这些关键免疫因子的表达,显著影响肿瘤的发生、发展及ICB疗法的敏感性。国际癌症基因组联盟(ICGC)数据库分析表明,单核苷酸变异(SNV)占体细胞
2025年3月17日,昌平实验室资深研究员张岱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王以政教授进行了题为“TRPC6与阿尔茨海默病判断”的学术报告,分享了阿尔茨海默病诊断生物标志物的主题报告。
2025年2月27日下午,昌平实验室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血液病医院联合举行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监管路径研究中期工作推动会,会议由昌平实验室资深科学家高晨燕教授主持,中国农工民主党中央健康中国工作委员会主任程涛所院长和副主任兰宝石秘书长、昌平实验室科研部副部长邵慧、血液病医院GCP平台负责人黄亮、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临床试验机构主任李海燕、北京大学肿瘤医院I期临床病区主任沈琳、北京清华长庚医院临床药械试验中心主任陈晓媛和首席专家姚晨、高博医疗集团CEO郑晓宇、合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CTO王永增、湖州市中心医院临床研究中心副主任沈敏敏出席会议。课题各参与单位的研究人员代表也参加此次会议。
2024年度全国三八红旗手标兵、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巾帼文明岗名单公布。昌平实验室领衔科学家严景华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称号。
2月19日,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刘云涛博士进行了题为“AI-Based Methods to Address Physical Limitations in CryoEM and CryoET”的学术报告
2025年2月17日,昌平实验室主任谢晓亮主持召开学术讲座,本次讲座邀请到深圳湾实验室资深研究员甘文标教授进行了题为“突触可塑性与稳定性在体研究”的学术报告